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9篇
  免费   4092篇
  国内免费   3781篇
测绘学   1278篇
大气科学   1946篇
地球物理   4829篇
地质学   11324篇
海洋学   3106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1681篇
自然地理   393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613篇
  2021年   883篇
  2020年   809篇
  2019年   858篇
  2018年   741篇
  2017年   853篇
  2016年   844篇
  2015年   929篇
  2014年   1236篇
  2013年   1473篇
  2012年   1225篇
  2011年   1332篇
  2010年   1248篇
  2009年   1222篇
  2008年   1267篇
  2007年   1330篇
  2006年   1377篇
  2005年   1173篇
  2004年   1094篇
  2003年   1006篇
  2002年   954篇
  2001年   817篇
  2000年   768篇
  1999年   623篇
  1998年   534篇
  1997年   479篇
  1996年   370篇
  1995年   354篇
  1994年   336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针对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工作中分类标准不同、调查口径不同、调查方法不同,造成的各部门调查软件平台重复开发建设和调查数据结果地理信息特征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本文结合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统一对象,构建了自然资源语义化特征模型,提出了表征不同自然资源类型的自适应野外调查方法,实现了灵活性高、性能优异的自然资源调查技术平台,形成了统一的自然资源全要素野外调查框架,可以有效提升多门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业调查、动态调查的能力与水平,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2.
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不同区域和年份的数据,统一分析比对口径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反映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本文以宜兴市2009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首先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提取用地类型中的3大类,通过不同大小的单元划分尝试和结果分析,发现适用于该数据的网格尺度大小;然后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范围划定,对宜兴市三类用地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宜兴市用地情况;最后通过选用合适的空间尺度和分级范围划定方法,进而构建一个兼具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方法,为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新一轮的职能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新的职责,文章在分析了现有自然资源业务数据和基础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提出了新型基础测绘的相关技术要求、应用方向和地理实体数据的技术路线,为新型基础测绘的开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为基础测绘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高速铁路路基的工后沉降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在已有的预测模型中,所采用的初始数据往往不能满足等时间周期采集,而且还会伴随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观测误差,模型本身的误差累计,不能进行长期预测。文中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初始值进行拟合改进,采用Lagrange插值方法将非等间隔序列转为等间隔序列,并基于新陈更替GM(1,1)模型利用MATLAB建立沉降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模型残差进行GM改正以提高模型精度的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对初始值序列改正后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优化改进后的模型预测误差小,预测精度优于新陈更替GM(1,1)模型。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Increasing wolf populations are a concern for wildlife managers in the Midwestern U.S.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public perceptions of risk will enabl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that seek to mitigate these risks, and suggest where outreach efforts may facilitate acceptance of wolves. We examined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llinois residents’ perceived risks from wolves. We hypothesized that individuals’ perceived risks from wolves were a function of their attitudes toward wolves, negative affect toward wolves, and basic beliefs about wildlif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urvey of the Illinois public (n?=?784). Negative affect and attitudes toward wolves were direct predictors of perceived risks. Basic beliefs predicted attitudes and negative affect toward wolves. Negative affect predicted attitudes. Basic beliefs had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perceived risks.  相似文献   
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 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 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进入新千年以来, 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 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 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 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 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3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38.
在“雄县模式”和环境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河北地区已形成我国最大的地热供暖城市群。因此,研究武城凸起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对河北省故城县地热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测井、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水化学特征、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分析,系统分析了地热田的不同类型热储展布、储集层物性、地下热水补给来源和循环路径特征,并精细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武城凸起地热田热储类型主要为馆陶组砂岩热储和奥陶系岩溶热储。砂岩热储区域稳定分布,主要产水层为下馆陶组,底板埋深1 200~1 600 m,单井出水量79~123 m3/h, 井口水温52~54 ℃;岩溶热储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寒武—三叠系卷入的背斜核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产水层为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顶板埋深2 100~2 900 m,单井出水量75~98 m3/h,井口水温82~85 ℃。地下热水来源为西部太行山脉和北部燕山山脉,热水沿着NE-SW向断裂破碎带和岩溶不整合面向上水平运移进入浅层热储,通过沧县隆起和邢衡隆起在武城凸起汇集,形成中低温地热田。地下热水质类型为Cl-Na型,最大循环深度为2 822.5~3 032.5 m,14C测年表明砂岩热储和岩溶热储年龄分别为21 ka和32 ka。明化镇组和石炭—二叠系分别为两套热储的直接盖层。武城凸起地热田地热资源量分层精细评价结果表明,热储地热资源量合计4.86×1010 GJ,折合标煤16.6×108 t。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1.1×108 m2,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9.
Little is known about water in 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 of orogenic garnet peridotite and enclosed metabasic rocks.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peridotite-hosted eclogite and garnetite (metarodingite) from the Erzgebirge (EG), Germany, and the Lepontine Alps (LA), Switzerland. Newly discovered, peridotite-hosted eclogite in the Erzgebirge occurs in the same ultra-high pressure (UHP) unit as gneiss-hosted coesite eclogite, from which it is petr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Garnet is present in all mafic and ultramafic high pressure (HP) rocks providing for an ideal proxy to compare the H2O content of the different rock types. Garnet composition is very similar in EG and LA samples and depends on the rock type. Garnet from garnetite, compared to eclogite, contains more CaO (garnetite: 10.5–16.5 wt%; eclogite: 5–11 wt%) and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an anomalous REE distribution. In contrast, the infrared (IR) spectra of garnet from both rock types reveal the same OH absorption bands that are also identical to those of previously studied peridotitic garnet from the same locations. Two groups of IR bands, SW I (3,650 ± 10 cm−1) and SW II (3,570–3,630 cm−1) are ascribed to structural hydroxyl (colloquially ‘water’). A third, broad band is present in about half of the analysed garnet domains and related to molecular water (MW) in submicroscopic fluid inclusions. The primary content of structural H2O, preserved in garnet domains without fluid inclusions (and MW bands), varies systematically—depending on both the location and the rock type. Garnet from EG rocks contains more water compared to LA samples, and garnet from garnetite (EG: 121–241 wt.ppm H2O; LA: 23–46 wt.ppm) hosts more water than eclogitic garnet (EG: 84 wt.ppm; LA: 4–11 wt.ppm). Higher contents of structural water (SW) are observed in domains with molecular water, in which the SW II band (being not restricted to HP conditions) is simultaneously enhanced. This implies that fluid influx during decompression not only led to fluid inclusions but also favoured the uptake of secondary SW. The results signify that garnet from all EG and LA samples was originally H2O-undersaturated. Combining the data from eclogite, garnetite and previously studied peridotite, H2O and CaO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ointing to the same degree of H2O-undersaturation at peak metamorphism in all rock types. This ubiquitous water-deficiency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the derivation of any of these rocks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mantle wedge that was in contact with the subducting plate. This agrees with the previously inferred abyssal origin for part of the rocks from the LA (Cima di Gagnone). A similar origin has to be invoked for the Erzgebirge UHP unit. We suggest that all mafic and ultramafic rocks of this unit not only shared the same metamorphic evolution but also a common protolith origin, most probably on the ocean floor. This inference is supported by the presence of peridotite-hosted garnetite, representing metamorphosed rodingite.  相似文献   
40.
时域反射仪(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可用于室内和田间快速、 准确、 自动测定土壤含水量,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之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即土壤表观介电常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是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关键。目前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 但尚未有研究对这些标定曲线进行系统的验证和分析评价。因此, 它们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尚不明晰, 严重影响到与土壤含水量测定相关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经验公式(19个)和半经验半物理模型(5个), 并利用大量的文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运用均方根差(RMSE), 平均误差(AD), 纳什效率系数(NSE)等三个指标对比分析和评价这些标定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 经验公式中Topp、 Roth(1992)2、 Jacobosen、 Yoshikawa2、 Alharathi模型和半经验模型中Malicki1公式及其修订模型综合性能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利用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